不少的家長都很關心自己孩子的讀書狀況,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卻發現自己的孩子沒有讀書的動力。指責孩子不用功、不努力,其實只是針對表象做出無力的控訴,這並不能真的解決孩子的問題。這些年來,和學生的互動,發現"學生沒有用功讀書的動力"這個現象愈來愈普遍。對於這個現象,我發現往往出自一個根本的原因,學生沒有用功的目標。
曾有一個笑話叫做"作業為什麼要交?",它是這樣寫的:
「
作業為什麼要交? 交了又不一定是自己寫的
寫了又不一定會 會了又不一定會考
考了又不一定會過 過了又不一定能畢業
畢了業又不一定找得到工作 找了工作又不一定找的到老婆
娶了老婆又不一定會生孩子 生了孩子又不一定是自己的
是自己的又不一定養得活 養得活又不一定長得大
長得大又不一定會孝順 會孝順又不一定會用功念書
會用功念書又不一定考得上 考得上又不一定會交作業 ……………
天!交作業幹嘛啊!
」
其實看了這個笑話,可能就能理解孩子遇到的困境。在過去,我們被師長教導,要好好用功,因為只有這樣子,將來才會有出息(有出息 = 找到好工作,賺大錢)。但是對於現在的孩子,他們因為價值觀不再由師長單一建構,各式的媒體同時在建構,也在瓦解孩子們的價值觀。於是,在不少孩子的心中,他們再也無法像我們當初有強烈的動機,往理想的高中或大學前進。
當我們發現這樣子的現象時,往往會有一種有心無力的感受,似乎不管我們講再多,都無法提起孩子的意願。難道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嗎?其實對於這個問題,與其說我們說得太少,不如說我們聽得太少。在這個不一樣的年代,孩子在接受大量的資訊時,往往缺乏的,是停下來消化這些資訊的機會。不斷的學習,不斷的練習,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權力。在和父母師長對話時,他們往往也只能扮演聽話孩子的角色,愈乖的孩子往往愈沒有自己的想法。於是成績沒法子成為他用功的動力時,他們就開始茫然無措。套句早期一句國軍中的口號:「不知為何而戰。」
所以對於孩子,真的不妨每天撥半個小時,傾聽他們的聲音。不要去要求他們要言之有物,只要他們把自己心裡的話說出來。父母試著扮演「傾聽者」的角色,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藉由訴說來建立。而在傾聽的時候,不要急著下判斷,更不要去審判。試著換句話重復孩子的意思,讓他們知道你有在聽,並且在孩子敘述完後,提出自己的經驗,一樣不要下判斷,讓孩子自己去思考結果。慢慢的,他們就會有自己的想法,自己的理想,自己的路。這時候,他們也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。當孩子知道自己的目標之後,父母師長的經驗和協助,才容易發揮功用。
記得小時候,媽媽常說:「小孩子,有耳沒嘴,聽就好。」這句話,我要獻給各位父母,其實,父母的傾聽對孩子來說,是很有用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